首頁 所有文章 →本頁   訪客分享

童年往事─灌 蟋 蟀

提著水桶在檳榔林裡灌蟋蟀



          老家門前有一塊曾祖父時代留下來的檳榔林,歷經一百年後家族傳延六代,林內有二棵百年的芒果樹已遭砍除,檳榔林東倒西歪不復往昔茂密,但地底下的昆蟲依舊,尤其台灣大蟋蟀是這裡的大本營,到處可見蟋蟀掘洞的土穴。

         小時候常與兒時玩伴提著水桶在檳榔林裡灌蟋蟀,印象裡最多的是台灣大蟋蟀,我們會把灌出的蟋蟀裝在盒子裡,並以紙盒築出小通道,在兩頭各放置一隻雄蟋蟀玩起鬥蟋蟀的遊戲。

        長大後出外讀書灌蟋蟀的往事就被遺忘,直到最近年節回老家才以觀察生態的立場看檳榔林,發現昆蟲生態已不見昔日風光,但地面蟋蟀所掘洞穴的土粒還很多,一時興起就跟兒子一起灌蟋蟀。沒多久蟋蟀就從洞口探出頭來,是一隻台灣大蟋蟀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的若蟲。長久居住都市的兒子不會灌蟋蟀,灌再多的水就是無法讓蟋蟀跑出地面。

        灌蟋蟀要保持安靜,尤其腳步要輕以免驚動牠,當蟋蟀遭灌水滅頂就會爬到洞口,若發現有人會立刻退回洞內,有時寧可淹死也不會爬出洞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蟋蟀爬至洞口時便以鏟子插入,塞住蟋蟀的退路,就可以放心的抓出蟋蟀了。

        冬天和春天灌出的蟋蟀都是若蟲,成蟲要到夏季或秋季才見得到,若蟲的洞穴僅有一個出入口,成蟲會有二個以上的出入口,所以在洞口有時等不到蟋蟀出來,因為聰明的大蟋蟀是從附近另一個洞口爬出來的。小時候我們就有經驗,灌蟋蟀時要在附近檢查哪裡還會滲水,有滲水的地方就會是大蟋蟀所鑿出的後退出口,通常會有土粒或雜草掩蓋,這是牠們的避敵術,在人類的行為裡也常應用「退路」保護自身的安全。

        台灣大蟋蟀終年躲在洞裡,只有夜間才會爬出外面覓食或尋找配偶、交尾,夜晚在路燈下也會有機會看到,而灌蟋蟀是觀察這類地底昆蟲最好好的方法。有機會你也可以試試看喔!

↑地面有隆起的小土粒 ↑撥開土粒看見蟋蟀的洞穴
   
↑用水灌進洞穴裡 ↑台灣大蟋蟀從洞口探出頭
   
↑台灣大蟋蟀若蟲 ↑台灣大蟋蟀成蟲


 

 

 

 

 

 

 

 


回主題頁


本頁建製2007年2月22日      更新2014/12/19      網頁、攝影:嘎嘎       版權說明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