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目 → 所有文章 →本頁 | 訪客分享 |
這次研習讓我大開眼界了,原來我不知道的水生昆蟲還蠻多的,除了常見的蜉蝣目、毛翅目、襀翅目、廣翅目、蜻蜓目、半翅目外,還有鱗翅目的水螟蛾,雙翅目的蚊、蠅、虻、蚋,而鞘翅目也有7個科是水生昆蟲。 水生昆蟲的定義是,昆蟲生活史有一部份或全部棲息水中,就能叫牠們是水生昆蟲。其中多種水棲昆蟲可做為溪流水質監測的指標,譬如扁蜉蝣、石蠅、長鬚石蠶、流石蠶、網蚊的稚蟲或幼蟲所棲息的環境,則代表這裡的河川水質沒有受到污染;若有雙尾小蜉蝣、縞石蠶、網石蠶、水蠆、小裳蜉蝣、石蛉等棲息則顯示水質輕度污染;若有大部分的姬蜉蝣棲息則顯示中度污染;若有顫蚓、紅蟲、水蟲則表示嚴重污染。(參考環保署之水生昆蟲指標) 第一天上午,黃教授教我們怎樣用儀器測量上、中、下游的氣溫、水流的濁度、水流速度、溶氧質、PH酸鹹質和導電程度,可以顯示水質汚染狀況,再加上我們實地撈取的水生昆蟲,以不同定點,相同面積取樣水生昆蟲,裝入70-75%的酒精容器裡,帶回教室用顯微鏡觀察,分別物種,計算數量。 學員分成三組,每組8人,大家分工合作。有人用網撈蟲,有人用儀器檢測水質,有人挑取昆蟲,大家都很忙。我覺得很有趣,好像回到童年下水撈魚的往事,不過要挑那些5mm以下的小蟲子可就不簡單,有一種固頭椿體長只有1mm,要找到牠們是一個眼力的大考驗。 在調查水棲昆蟲之前,指導教授要我們訂出調查主題,以下是我們第二組的調查資料。
調查主題:水棲昆蟲棲息環境與物種、個體數量的比較?
(一)我們採集4個點,分別是:
A上游,水流湍急的大石塊下,水深20公分,扳開2個大石塊。 B上游,水流湍急的河流中央,水深60公分,溪底為小石礫。, C上游,稍緩水流,岸邊草叢下,水深約30公分,溪底小石礫。
D中游,緩水流,岸邊草叢下,水面有浮萍遮掩,溪底有小石礫及大石塊。
(二)採集結果 A點:蜉蝣X30、石蠅X1、水蠆X3---------------共34隻 B點:蜉蝣X0、水蠆X1、水黽X1-----------------共2隻 C點:蜉蝣X11、水蠆X1、鷸虻x1---------------共13隻 D點:蜉蝣X7、石蠶蛾(巢)x1、水蠆X1、負子蟲X3、固頭椿X4、孑孓X8、小頭水蟲X1----------------------------------------------------共25隻
(三)發現問題 (1)A區水流湍急,但躲藏在大石塊下的物種多達34隻。 (2)B區水流湍急,但皆細小砂礫,昆蟲沒地方隠藏,物種只有2-3隻。 (3)C區稍緩水流,有草叢遮掩,物種13隻,不過目測應多出很多,至少23隻。(這一個觀測點的昆蟲,部份帶到下流篩選,有一半死掉無法辨識。) (4)D區水流平緩,有浮萍遮掩,物種達25隻之多。
(四)
結論 (1)水棲昆蟲的《個體種數》,和昆蟲棲息環境的遮掩程度有絕對的關係,和上下游、水質沒有直接的關聯。 (2)水棲昆蟲的《物種》,與上、中、下游的棲息環境有關,如上游多半水質無污染的昆蟲;中游多半水質輕度、低污染的昆蟲,如半翅目的負子蟲、小划椿、固頭椿、雙翅目的子孓和一隻鞘翅目小頭水蟲科的水棲昆蟲。
(五)採集樣區的水質評估紀錄
↑美崙溪位於花蓮縣中、北部,包含花蓮市大部分及新城鄉、秀林鄉,主流發源於秀林鄉標高2311公尺之七腳川山,向東南流經娑婆礑、水源村後,於花蓮港南側注入太平洋。(林勁吾攝影)
↑守護美崙溪─水棲昆蟲研習,第二天到上游的娑婆礑,黃教授和他的研究生指導我們調查水棲昆蟲應該注意的事項。(林勁吾攝影)
↑對參加的學員來說,調查水生昆蟲大半都是第一次,教授教我們撈網的方法和取樣的面積。(林勁吾攝影)
↑撈取水棲昆蟲之前,先用水杯擷取樣點位置的水質。(林勁吾攝影)
↑用這個杯子的水,以儀器測量水溫、濁度、溶氧、PH酸鹼值和導電的況狀。(林勁吾攝影)
↑教授的研究生協助我們使用這些儀器。(林勁吾攝影)
↑取樣後,將水棲昆蟲放進盤子裡,再挑進酒精罐子裡。(林勁吾攝影)
↑這是美崙溪上游的環境,教授指導我們怎樣撈取湍急水流區域,棲息大石塊下的昆蟲。(林勁吾攝影)
↑教授指導我們辨識取樣的昆蟲,如果不是水棲昆蟲就放回水裡,但要紀錄下這些生物和數量。(林勁吾攝影)
↑這是美崙溪中游的環境,河流的兩岸密生雜草,並有浮萍漂浮岸邊。(林勁吾攝影)
↑這是美崙溪下游的環境,水的流量較大,也比較污濁,在這裡撈到的水棲昆蟲只有搖蚊的幼蟲。(林勁吾攝影)
↑下午到林務局管理站,每一組有2台解剖顯微鏡,觀察所取樣的昆蟲,並依目、科分別裝進小瓶子裡,記錄下取樣的地點、日期和數量。(林勁吾攝影)
↑學員都很專心的觀察微小的昆蟲,許多小於3mm的蟲子不用顯微鏡,很難看出外觀和特徵。(林勁吾攝影)
↑學員所記錄的取樣資料。
↑水棲昆蟲,蜉蝣目,扁蜉科Heptageniidae 的種類,Afronurus floreus 前胸背板有2個大黑斑,以腹鰓呼吸。(美崙溪)
↑水棲昆蟲,蜉蝣目,扁蜉科Heptageniidae 的種類,二叉高翔扁蜉 Epeorus latifolinm腹鰓的型態和上一張不一樣。(美崙溪)
↑水棲昆蟲,蜉蝣目,四節蜉科 Baetidae,身體瘦長,腹側各節有葉片狀的氣管鰓。(美崙溪)
↑水棲昆蟲,蜉蝣目,身體瘦長,尾毛有斑點,腹鰓的脈紋和上一張不一樣。(美崙溪)
↑水棲昆蟲,蜉蝣目,四節蜉科 Baetidae,體背和尾毛有黑色的斑紋。(美崙溪)
↑水棲昆蟲,蜉蝣目,細蜉科 Caenidae,身體瘦長,腹鰓發達非常漂亮。(美崙溪)
↑水棲昆蟲,蜉蝣目,蜉蝣科Ephemeridae ,東方蜉蝣 Ephemera orientalis ,身體瘦長,頭部向前延伸呈2對刺狀尖突,腹背前半鰓毛狀叢生。(美崙溪)
↑水棲昆蟲,毛翅目,長角河石蛾 Stenophyche sp.,身體瘦長,頭、胸部骨質化,腹末端有一對臀足鉤能固著物體,以腹面的氣管鰓呼吸。(美崙溪)
↑水棲昆蟲,毛翅目,另一種石蠶蛾的幼蟲,流石蛾科 Rhyacophilidae ,流石蛾屬 Rhyacophila sp.,本屬18種,本種頭部黑色,體背綠色。(中橫)
↑水棲昆蟲,毛翅目,長鬚石蛾科 Ecnomidae ,另一種石蠶蛾的幼蟲,頭部黑色,體背褐色,各節具波狀的細紋。(中橫)
↑水棲昆蟲,毛翅目,另一種石蠶蛾的幼蟲,身體的肌肉呈扭曲狀。(北橫)
↑水棲昆蟲,毛翅目,流石蛾科 ,喜馬石蛾屬 Himalopsyche sp. 一種石蠶蛾的幼蟲,腹鰓叢毛狀非常漂亮。(北橫)
↑水棲昆蟲,毛翅目,鱗石蛾科 Lepidostomatidae 幼蟲,攜巢型的幼蟲,以枯葉造矩形的巢室。(北橫)
↑水棲昆蟲,毛翅目,長角石蛾科 Leptoceridae 幼蟲,攜巢型的幼蟲,利用唾液腺吐出的絲將水中砂石黏成筒狀的巢。(砂卡擋)
↑水棲昆蟲,毛翅目,石蠶蛾的幼蟲,利用唾液腺吐出的絲將水中的石礫黏成不規則的巢。(美崙溪)
↑水棲昆蟲,雙翅目,搖蚊的幼蟲,利用細沙為巢。(美崙溪)
↑同上圖,撥開巢,可見搖蚊的幼蟲,身體紅色,俗稱紅蟲。(美崙溪)
↑水棲昆蟲,毛翅目,石蠶蛾的幼蟲封閉兩片樹葉,於其中化蛹。(北橫)
↑水棲昆蟲,襀翅目,卷石蠅科Leuctridae ,前、中、後胸區分明顯,以胸部的氣管鰓呼吸。(美崙溪)
↑水棲昆蟲,襀翅目,短尾石蠅科Nemouridae,身體瘦長,終齡幼蟲,已具翅芽。(美崙溪)
↑水棲昆蟲,襀翅目,石蠅科Perlidae ,在水中化蛹,羽化時爬出水面,留在石壁上的蛻。(烏來)
↑水棲昆蟲,廣翅目,魚蛉科 Corydalidae,幼蟲俗稱水蜈蚣,大顎發達,腹側各具棘刺狀的氣管鰓。(北橫)
↑水棲昆蟲,蜻蜓目,短腹幽蟌 Euphaea formosa (幽蟌科),稚蟲俗稱水蠆,具尾鰓呼吸。(美崙溪)
↑水棲昆蟲,蜻蜓目,稚蟲,身體綠色,以尾鰓呼吸。(美崙溪)
↑水棲昆蟲,蜻蜓目,晏蜓科的稚蟲,陽明晏蜓 Planaeschna taiwana。(北橫)
↑水棲昆蟲,孓孑(圖 / 中央),蚊的幼蟲,水蠆(圖 / 左上),固頭椿(圖 / 右)。(美崙溪)
↑水棲昆蟲,半翅目,小划椿科,四紋小划椿象 Micronecta quadristrigata,棲息水底,體長約1.5-2.5mm,擅於划行,靠身體周圍及翅下儲存的氣泡呼吸。(美崙溪)
↑水棲昆蟲,鞘翅目,小頭水蟲科,身體寬廣但頭部很小,兩眼間距很窄,應是中華巨基小頭水蟲 Peltodytes sinensis。(感謝李奇峰鑑定) / (美崙溪)
↑水棲昆蟲,鞘翅目,扁泥蟲科,幼蟲身體很扁,棲息水裡的岩石上,型態像水底的銅板,俗稱水錢。(三峽 / 大豹溪)
↑水棲昆蟲,鞘翅目,扁泥蟲科,棲息水中,即將羽化的蛹。(北橫)
↑水棲昆蟲,半翅目,負椿科,負子蟲 Diplonychus sp. ,若蟲,棲息水裡,成蟲雄蟲會將雌蟲產的卵背上體背上保護。(美崙溪)
↑水棲昆蟲,不知名的幼蟲,棲息水裡。(美崙溪)
↑水棲昆蟲,雙翅目的幼蟲,亮大蚊(亞)科,有腹足,棲息水裡。(美崙溪)
↑水棲昆蟲,雙翅目,鷸虻科,幼蟲,無腹足,體側有細小的棘刺,能附著水底或石壁,頭部特化呈針狀。(美崙溪)
↑水棲渦蟲,不是昆蟲,採集時常見。(美崙溪) 《後記》 5月25日我又專程到美崙溪的上、中游拍水棲昆蟲,隔天參加26日最後一天研習,回台北之前走中橫接北橫,從三民回家。在觀雲山莊、明池山莊各住一晚,沿途以拍水棲昆蟲為主,本欄部分水棲昆蟲照片是在回程途中拍的,看到各式各樣的水棲昆蟲令人回味! 整理一下台灣的水棲昆蟲,如下表:蜉蝣目9科、毛翅目20科、襀翅目5科、廣翅目3科、雙翅目8科、鞘翅目7科、半翅目11科、蜻蛉目14科、鱗翅目1科,共77科851種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