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所有文章 →本頁   訪客分享


         不久前和朋友到宜蘭黑面琵鷺的棲地,4隻黑面琵鷺飛走了,我下車到水田邊翻石頭、瓦礫,看到紅胸隱翅蟲和幾隻搖蚊,灰褐色帶綠,胸背板有明顯的褐色縱斑,我確定以前拍過,躲在石縫裡的搖蚊都是雌的,可能與產卵有關。

         朋友走過來頭上跟著一團黑鴉鴉的蚊子,聚集成團好像有人帶頭似的忽東忽西,能瞬間改變方向,又像成群度冬飛行的候鳥,我看呆了,那場景十分壯觀,雖然格局沒有鳥群龐大但從比例看頭上那團陰魂不散的黑影還是很嚇人。

         每個人都有過這種經驗吧?2009年1月25日,4年前跟今天一樣的日期在台南小南海的池邊也見過這種景象,翻出檔案比對竟然是同一種,可見冬天是這種搖蚊婚飛的季節。

        搖蚊分類於搖蚊科,不會叮人,跟蚊子沒有關係。我不懂牠為什麼老是跟著人移動?跟黑色的頭髮有關嗎?還是跟人的體溫有關呢?後來在朋友黑色的車上發現上百隻搖蚊交尾,上下相連,有的腹部朝上,交尾時間僅數秒就離開,也有零星散落的但大半是雄蟲,雄的觸角羽狀發達,雌的構造簡單不呈羽狀。這樣看來在天空呈黑煙狀舞動是一種求偶的行為,雄蚊追逐或打鬥爭奪交配權,當雌蟲飛入雄蚊群中便會帶動方向忽左忽右,最後獲得青睞的就雙雙對對飛下來交尾,這種行為我們稱它叫「婚飛」。

          但為何選在人的頭頂而且跟著移動呢?附近觀察到三群,最大的一群是我們的頭頂和黑色的車頂上,另一部銀色驕車上方也有,地面上也有一群,但這兩處數量較少,可見黑色的頭髮和黑色的車子較容易吸引牠們,並且在上空婚飛後能就近停棲交尾,附近水田的爛泥巴可能就是雌蟲產卵的環境。

         搖蚊幼蟲是一種極小的紅蚯蚓,我拍了一張可能就是這種搖蚊的幼蟲,雌搖蚊通常於水面或將膠質的卵帶粘附於水生植物,幼蟲期2週到4年不等,多半水棲,少數陸棲,有些種類喜歡淤泥或含氧極少的淺水坑適應能力很強。台灣已知33屬88種,一般身體狹長,體態纖弱,前腳特長前伸呈八字型,各式各樣的顏色和斑紋很漂亮,有些種類分布於高山湖泊。

           昆蟲的行為有太多令人不解的,這些觀察只是個人猜測但已經很豐富了,足以讓人驚豔大自然的傳奇與生命的美妙。

↑四年前的同一天1月25日在台南小南海的池邊也見過搖蚊婚飛,翻出檔案比對竟然是同一種,可見冬天是這種搖蚊婚飛的季節。

↑黃昏的池邊常見數量龐大的搖蚊像黑煙般飛舞。

↑在黑色的車上看到數百隻搖蚊交尾,交尾的過程僅數秒鐘就飛離。

↑搖蚊身體狹長,前腳特長前伸或左右平伸,雌、雄可由觸角的構造分辨,雄蟲觸角羽狀發達。

紅色小蚯蚓

↑搖蚊的棲息環境,左上圖一種紅色小蚯蚓,可能就是這種搖蚊的幼蟲。 

↑搖蚊具強烈的趨光性,各式各樣的搖蚊,顏色和斑紋都很漂亮。

 

其他:搖蚊

 

 

 

 



回主題頁


本頁建製2013年02月02日      更新2013/02/04       網頁、攝影:嘎嘎         版權說明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