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目 → 所有文章 →本頁 | 訪客分享 |
2013\0106 星期日 晴11:03
剛買單槍投影機放大80吋銀幕後,發現拍昆蟲10多年要達到自己高標準的可能沒幾張,許多畫面好像哪裡不對勁,不是顏色不對,不然就是沒對到焦或感覺不到意境,好像反覆在拍同樣的東西。發現不少問題,有些是可以透過技巧解決的,而大半的問題出在拍照時心不夠安定,總是匆忙帶過,好像在趕場辨事,或急著要拍更多,盲目瞎找,心中只有物種,這樣就談不上攝影境界了。 也許不要求太高,這樣你可能就是那個拿相機很快樂的人,換句話説:你已經清楚照相只是一種工具,但若要求「境界」那就要弄懂攝影的本質,否則就不可能拍好,再好的相機不一定就是品質的保證。
↑除了器材和技巧外,熟悉拍照的題材是很重要的。過去我拍鳥,後來拍昆蟲,就焦長來說,一個微距一個望眼,拍照的方式完全不同,何況要弄懂龐大的昆蟲分類不容易,最後我選擇拍昆蟲,熟悉某種題材才能深化內容。
↑我們習慣接受世俗的概念,對美的形式沒有自己的主張,常不知不覺模仿別人,老是在拍同樣的東西。若能認識攝影的本質,喚醒本有的直覺,不斷嘗試突破,從此才能拍出符合自己要求的畫面。
↑生態攝影除了呈現美外,自然和生命是條件,而行為是最有趣的,若要表現這類的題材只能透過長時間的觀察才能拍到那種感動。
↑平凡的題材也可以拍得很壯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就是指攝影的心眼。
↑當你覺得照片不夠自然時,問題出在哪裡呢?可能是我們對攝影對象的認識不夠?對光、環境的敏感度不夠?對生命與自然的尊重不夠堅持?但一般人總以為拍不好就是相機、光圈、構圖的問題,其實器材和技巧是可以透過熟練學會的,但舊有的觀念不改再怎麼努力還是找不到方向。
↑每一個物種都有牠們獨特的地方,包括型態和行為,當我們拍照時,人與物之間的對話形成了,包括攝影者、被攝的主體和環境,譬如這張照片是由攝影者(心)、相機、長角蛉、山、黃昏的天空等元素因緣聚合,若各想各的,各思己見,各自獨立,這樣的畫面一定很糟糕,一點也不會感動別人。
↑攝影由記憶卡顯像,但更具體的說是心的作用,也就心的投射透過相機顯像的。創造影像不外點、線、面的組合,就像藝術家創作符號一樣,符號像人的指紋,每一個生命的初始都有自己的符號,但隨著習性不見了,我們一直以為照片按一下就能呈像,說那是我拍的,其實這個功勞要歸於相機而不是攝影者自己。若是攝影者自己,那應該有心的作用在裡面,也就是明確知道自己的符號。
↑一隻小昆蟲貼在樹皮上,斑紋和顏色酷似,你找得到牠嗎?
↑原來是耳胸葉蟬的若蟲,右下角可清楚的看到頭、胸和腹部。
↑透過微距鏡可區分柄眼蠅的複眼構造,本種為四斑柄眼蠅,眼柄較窄細長。
↑本種叫擬柄眼蠅,眼柄較寬且扁,主要分部於中部以南及東部。 ↑一隻無名的大蚊,沒有漂亮的斑紋停棲在綠葉上,拍成這樣的感覺仍很壯觀。
↑中興大學「有蟲自遠方來- 日本八田耕吉教授捐贈昆蟲特展」的第一場講座會場,嘎嘎分享「談昆蟲攝影─微距的世界」。
↑應台大兒童醫院攝影社邀請,會後與同學合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