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文章 →本頁  

漫 步 林 中 微 觀 生 命 之 美



主辦:新竹市觀光休閒旅遊導覽協會
時間:2012年8月24日   /   地點:新竹影像博物館

 

00000每一個人都曾幻想漫步在林中抒情浪漫,武陵賞楓,阿里山賞櫻,牽著愛人的手在飄落滿地的花海裡,但我的工作一點也不浪漫。

00000為了拍昆蟲在陰暗林下得忍受蚊蟲叮咬,為了記錄捲葉象鼻蟲築巢的過程得呆在同一個地方三個小時,為了拍卵金花蟲產卵得把這棵刺楤一片葉子一片葉子的翻開來找,然後一手拿枝葉一手拿相機不斷嘗試拍出最佳的畫面,為了拍糞金龜得忍受臭味,為了拍蚊子吸血的畫面得忍受刺痛和騷癢,為了拍草叢裡的蜘蛛得全身趴在地上,為了拍蛾得一個人在黑夜林中點燈,紀錄每一隻小蛾就怕遺漏了牠們。       

00000陳理事長電話邀我這場演講,剛好我在山上,拍攝蚜蟲孤雌生子的照片想起拍照的場景意猶未盡陽光、小徑、山水、蟲嗚、鳥叫,確實有那麼一點,享受一個人孤獨的浪漫。

00000再看雌蟲產下小蚜蟲的瞬間,便可以在枝條上爬行,瞧那綠色透明的小生命多麼可愛,離開母親開始一個人的世界

00000此刻忘記拍照的辛苦,心中滿是夢想與驚奇,那不正是漫步林中,微觀生命之美嗎?如果沒有融入自然到忘我,如果沒有専注於觀察,如何發現生命的奧秘,如果沒有熱情與瘋狂,有時候不知道自己現在會是什麼樣子,那種極致細微的體驗讓我感到愉悅。

00000在架嘎嘎昆蟲網之前,我是拍鳥的,學校後山常有台灣藍鵲、樹鵲在電線桿上,在樹林裡嘎嘎的叫,於是取名為嘎嘎。

00000牠們整天嘎嘎叫,叫一些沒人聽得懂的聲音就好像自己老是愛講一些別人聽不懂的話,這就是嘎嘎名字的由來

 

00000行為是一個人的習慣及所為稱為「行為」。

00000物種間有共同的行為和個別的行為,譬如蚱蜢擅於彈跳,象鼻蟲擅於裝死掉落地面,這是蚱蜢同類與象鼻蟲同類的共同行為,但若有蚱蜢以裝死掉落地面,象鼻蟲以彈跳方式離開,這種情況幾乎沒有?

台北長肛竹節蟲 Entoria taihokuensis

00000遇到天敵時象鼻蟲會裝死,竹節蟲會偽裝樹枝,螳螂會攻擊,䗕蜂會螫人,椿象會釋放臭味,每一物種幾乎有有這種自衛的能力,昆蟲也許不擅於思考,但基本上本能的行為不需要別人教。

00000人類是會思考的,所以行為變得相當複雜,當人遇到危險時每一個人的反應都不一樣,其實人也會裝死、彈跳、偽裝、攻擊、隱身,甚至釋放異味逃逸。

00000但同一物種的行為反應只有一種嗎?這也未必,譬如捲葉象鼻蟲個體間產卵時間長短不同,產卵的方式不同,蟲苞置放的方式也不同,這表示昆蟲的行為有具有個別差異。

新竹影像博物館

↑會場的大螢幕

 

 

        新竹影像博物館的演講9點結束後去看一個朋友,再開車回到家已11點多,整理器材、沖洗身體、睡前取出平板電腦寫日記,一看日期又過了一天,嚇了一跳,光陰似箭,時間真的不等人。

        演講結束也鬆了一口氣,這場演講準備花的時間較多,場地是個電影院的格局,觀眾席分上下兩層,銀幕跟電影院一樣寛大,而且影像清晰,亮度夠。一開始看到這個場面感到驚喜,沒想到我的照片可以用這種方式呈現,會場人數不少,但站在寬廣的台上與觀眾的距離有點遠,一開始很不習慣。

        整整講了一個半小時,前半還講得蠻有勁,越到後半越沒力氣了,.可能站太久,可能場面太大沒有互動,於是決定暫停,希望能聽聽大家的意見,或提出想知道的方向,還好觀眾反應熱烈,提出的問題都很活潑,以下記錄部份討論內容:

↑ (左) 裝死的鍬形蟲從地上撿起。  (右) 其實牠是清醒的,一接觸皮膚立刻用大顎反咬攻擊。


一、請問在山上拍照要注意哪些安全如何防患?

        最危險的我認為是蛇,其次是蚊、蠅、蜂的螯咬,通常我會穿雨鞋、長褲和袖套,帽子後方有遮布可防蚊蟲騷擾,這樣只剩臉部和手背露在外面。

        我會塗麻油,炒菜用的那種,可美容又可防蚊子,若還不行就噴植物性防蟲液,這樣在蚊子多的地方仍可以安心工作。瞭解哪些昆蟲有毒或有攻擊性,譬如裝死的鍬形蟲不要碰觸大顎,螳螂的前腳和蝗蟲的後腳具有尖刺要小心,刺蛾幼蟲不可以碰,拍攝咬人貓葉上的瓢蟲和椿象別碰觸到葉子。

        在野外也常會跌倒,相機會因手著地而摔壊,經驗告訴我跌倒時相機應立刻高舉,以左肩部位著地,這樣可避免手腕拉傷和相機損壊,這些都要從嘗試錯誤中學習。

單手舉相機 

各種焦長的距鏡


二、請問你用哪些鏡頭拍昆蟲?

        常用的鏡頭是100mm、180mm的微距鏡,canon有一款65mm / 5:1微距鏡,可拍3mm以下的小昆蟲,但要搭配微距用的環閃或雙閃,否則機上閃光燈打不到目標。

        選擇哪一種相機、鏡頭器材都可以,但要了解每一種器材的特色,並熟悉光圈、快門和感光度的關係,l80mm鏡頭適合拍蜻蜓、蝴蝶等不容易靠近的大型昆蟲,但卻不適合拍5mm以下的小蟲子。使用專業器材,要考慮價錢和重量,小相機比較輕便容易攜帶,但畫質絕對沒有單眼相機優,現代相機畫素都很大,拍微距不建議構圖到最大,遠一點拍反而景深更好,回家再用電腦裁切便可以。 

模仿地衣的夜蛾

石牆蝶幼蟲

 ↑(左)模仿地衣的夜蛾   (右)模仿榕樹新葉的石牆蝶幼蟲

三、請問怎樣找到昆蟲?用什麼方式和昆蟲接觸?

        小孩一般比大人容易找到昆蟲,主要原因他們有好奇心加上矮小和靈活的身體比較有機會看到昆蟲,大人通常被習慣性所約束,只專注於常見的角度和某種想找的種類。

        另外翻葉子找蟲也是我常用的方法,一片一片仔細的看總比走馬看花來得有效,從昆蟲活動的痕跡如咬痕、糞便也可以找到昆蟲,通常我是以經驗找到昆蟲的,了解行為和棲所如樹皮、石下、捲苞、牆角、寄主植物、取食花果等方向可以預知有那些昆蟲,有時心眼比肉眼更靈敏。

四、怎樣處理龐大的照片?

        我都用raw檔拍,回家只壓縮代表性的照片置於分類夾,依目科屬種存放,檔名要寫日期和地點方便追蹤更多的照片,原始檔要備份二套,另外我也整理以行為分類的資料夾,以後需要某種故事題材的照片,不必到處去拼湊可節省時間。

五、不知道的昆蟲到哪裡找資料?用什麼方法學習認識昆蟲?

        弄懂物種的分類比硬背昆蟲名稱重要,若知道照片是那一目、科再去找圖鑑或蒐尋關鍵字容易找到資料,從臉書或論壇貼圖發問也會有答案,不過不要太依賴別人,自己摸索找方法才是永久之道。

        學習認識昆蟲要記住分類特徵,尤其觸角、口器、胸、腹部及翅脈構造,斑紋反而不是最重要的,因為斑紋常會隨環境改變,同一種也會有多種變異,常整理照片,註記科屬種等分類,這樣摸索1-2年後就會弄懂物種間的相關性。


六、你拍過或發現多少種新種?

        臺灣未知的昆蟲比已知的還多,常到野外拍照的人都有可能拍到新種,拍到新種不稀奇但鑑定新種就只有學術界才有辨法。嘎網裡有許多未記錄的新種或已發表的新種,但這些都要學術専家鑑定,個人光從網路比對容易有錯。

        我發現一種稀有的細腰大蚊,後經楊儉文博士回台灣帶他去取得標本,撰寫文獻發表正式列入世界昆蟲名錄裡,為臺灣特有種,模式產地臺灣新北市,命名者楊儉文,種小名取自發現者嘎嘎的姓林氏。

        嘎嘎昆蟲網裡應該有不少照片可能是新種或新紀錄種,但要等待未來有人鑑定才知道答案。

模仿樹瘤 

 雙色美舟蛾

↑ (左)模仿樹瘤的尖鼻蛛。  (右) 模仿枯葉的雙色美舟蛾。 


↑夾竹桃天蛾幼蟲頭部的擬眼,有嚇阻天敵的作用。


七、以你的經驗看昆蟲的模仿、偽裝、擬態、警戒色、保護色哪一種最有效?

        模仿 (偽裝) 的行為佔的比例最大,其中又以模仿自然物最多,如枯葉和樹皮多於警戒色和擬態,所以模仿應該是昆蟲保護身體最有效的方法。

        昆蟲一般弱小,不像爬蟲類或哺乳類,昆蟲缺少攻擊能力,最好的辨法就是把自己隠藏起來,但話又説回來全世界物種和數量最多的是昆蟲,不是哺乳類,可見昆蟲偽裝和繁殖能力並非弱勢,有一天地球近末日,最後留下來的應該是昆蟲和細菌,這個定律見證以柔克剛,以靜制動才是真正的勝利者。


翅端有擬眼的小灰蝶

 ↑ (左) 被天敵誤以為是頭部,啄食後缺了一角。(右) 翅端有擬眼的小灰蝶。


八、以鳥啄食來說,怎麼能看清楚微小昆蟲的偽裝技倆,譬如擬眼紋或背上的臉譜?

        小灰蝶翅端的擬眼紋和尾毛不一定都是鳥類啄食的,有些是被爬蟲類的蜥踢吃的,鳥的視力很好,仍誤把擬眼紋和尾毛當頭部,讓小灰蝶逃過劫難。

        而鬼臉天蛾背上的鬼臉是用來嚇天敵的,置放於最明顯上方,刻意讓天敵一眼就看見,並以恐佈的臉譜讓天敵不敢冒犯,這種行為已上演數萬年,這表示保護自己是有效果的。

 

新竹文化局影像博物館

↑新竹文化局影像博物館前景



 

 




本頁建製2012年08月25日      更新2024/10/27       網頁、攝影: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