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 →本頁 |
台灣大蟋蟀 Brachytrupes portentosus (Lichtenstein, 1796 )
↑台灣大蟋蟀 (雄) (蟋蟀科 / 蟋蟀亞科 / 大蟋屬) 體長32-45mm,體型肥胖,頭部圓,黃褐色,前胸背板暗褐色但側邊為黃褐色,背面具不明顯的黃褐色中線,中線兩邊尚有紅褐色斑,翅膀黑褐色,側視腹部可見。雄蟲具渦形斑紋,雌蟲翅脈直線或交叉,各腳黃褐色,後腳發達,具尾毛及黑色的產卵器。 本屬1種,本種紀錄於平地至低海拔山區的農田或庭院,成蟲於夏、秋季出現,夜行性,普遍。
↑台灣大蟋蟀 (雄),在沒有人為干擾的環境下,白天出現於花生田,翅面具渦形網狀紋。
↑台灣大蟋蟀 (雌),前胸背板暗褐色,左右具黃褐色斑,白天躲藏地洞,夜晚爬出地面活動。
↑台灣大蟋蟀 ,頭部寬大,雌蟲翅脈線狀交叉。 ↑台灣大蟋蟀,頭部圓、寬大。
↑台灣大蟋蟀,成蟲及若蟲地棲,鑽地為巢,若遇積水會爬出洞外。(是唯一種會挖隧道棲息的蟋蟀)
↑台灣大蟋蟀,若蟲近似成蟲,體型肥胖無翅。
(附記) 本種為常見種,俗稱花生大蟋、土猴、土伯仔、大蟋蟀、大土狗等,是唯一種會挖隧道棲息,在地道內產卵的蟋蟀,夜晚雄蟲會爬到洞口,頭部朝下,翅膀高舉,以前翅當「彈器」,摩擦右翅的「弦器」發出唧-唧---響亮的聲音,音調略有不同,大致可分成 6種不同的功能,如呼喚聲、求偶聲、求偶中斷聲、後交尾聲、攻擊聲和辨識聲。成蟲6-8月可見,其餘月份為若蟲,數量很多,過去農業年代有人會捉來烤食。
|
本頁建製2006年06月25日 更新2024/10/22 網頁、攝影:嘎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