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所有文章 →本頁   訪客分享


         「生物防治」常用於植物病蟲害,使用效果良好時能取代農藥噴灑,是一種效率高又符合環保與消費安全。在過去也是一種古老的生物防治,以「一物剋一物」的方法消滅農作物害蟲,科學家引用自然界中的捕食性、寄生性、病原菌等天敵,大量繁殖把農作物蟲害壓制到較低的密度之下,提高農產品收獲量。

         捕食性昆蟲如瓢蟲、胡蜂、草蛉、捕植蟎、蜻蜓、螳螂、椿象、食蟲虻、食蚜蠅、蟻;寄生性昆蟲如寄生蜂、卵小蜂、寄生蠅;殺蟲微生物如蘇力菌、白殭菌、黑殭菌等天敵,透過大量繁殖和保護可以有效防範農作物病蟲害。

         2005年8月媒體報導為了搶救台東蘇鐵保留區內的十萬株台東蘇鐵原始林,林務局決定採取生物防治,引進白輪盾介殼蟲的天敵雙色出尾蟲,預計培養兩萬隻釋放進行生物防治。雙色出尾蟲即本站所稱的日本方頭出尾蟲,雌雄斑紋各異,以蘇鐵寄主,取食白輪盾介殼蟲,在蘇鐵病變期間以取食蘇鐵嫩葉的蘇鐵小灰蝶其族群亦呈現銳減的趨勢。

         大十三星瓢蟲為台灣最大的瓢蟲,體型比一般瓢蟲大2- 4倍,在過去三十年前台灣糖業研究所曾經大量繁殖用來防治甘蔗棉蚜 ,也會取食竹莖扁蚜,後因農藥大量使用,蚜蟲或許還存在但大十三星瓢蟲已消失,在中南部或許還有機會看到,在北部幾乎消聲匿跡,原本常見的物種現在變成稀有種了,這是我們的生態環境應該重視的問題。

Synonycha grandis
↑三十年前台灣糖業研究所曾經大量繁殖 大十三星瓢蟲用來防治甘蔗棉蚜 。

  日本方頭出尾蟲

↑日本方頭出尾蟲是白輪盾介殼蟲的天敵,也是過去引進做為生物防治的物種。

      

 

 

 

 







回主題頁


本頁建製2013年01月29日      更新2013/01/29       網頁、攝影:嘎嘎         版權說明       首頁